1983年,波蘭J.萊米茨在《渣漿泵的性能換算和設計》一文中,提出一種選礦廠渣 漿泵設計方法和性能曲線換算法。這種方法是將輸送清水和重介質時的相應參數以比值形 式給出,例如葉輪直徑比值參數= = 其他參數類同。
1985年,日本峰村吉泰等在《固體顆粒在離心泵內的運動》一文中采用準三元方法 對泵內的水流運動進行分析,根據固體顆粒在流場內運動的研究,求出球狀固體顆粒的軌 跡和與壁面的撞擊速度等,討論粒徑、相對密度和泵流量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
固體顆粒在泵內的運動,主要受慣性力、壓力梯度產生的力、阻力等支配,其流 線相對于水質點流線彎曲的直進傾向強,顆粒直徑、相對密度和栗流量越大,這種傾向就 越明顯。
對顆粒邊界面的撞擊速度切向分速度在葉片出口附近,而垂直分速度在葉片前緣, 具有最大值,這為泵設計提供理論基礎。
1986年,美國M.C羅科等發表《挖泥泵性能預測》和《磷酸鹽渣漿泵耐磨、高效、 優化設計》文章,前者對不同葉片葉輪(徑向、雙曲率中效和雙曲率高效)和泵體(環 形、半環形和螺旋形)進行研究,提出各種水力損失的表達式,給出了滑移系數公式,列 舉了根據泵幾何參數和漿體特性計算清水和漿體時各種損失及確定揚程的例子。后者對不 同設計方法(GIW傳統設計方法,Thomas. Co設計方法和改進設計方法)所設計的12 臺泵進行試驗研究,其性能和有關指標各不相同。
通過試驗結果分析,磷酸鹽漿體中,顆粒4=0.2〜0.3mm,壓水室寬度從艮= 0. 305m減小到0. 267〜0. 292m,流量從= 5630m3/h減小到4430mVh,效率從如= 77. 3%上升到81.5%,磨損變得均勻,最大磨損速度減小,運行時間增長。上述三種設 計方法沒有公布,不知其然。而結果對設計具有參考價值。
1986年,蘇聯C.任沃托夫斯基等出版《固液混合物工程力學與挖泥泵》一書,在 1978年那本書的基礎上增加和補充許多新內容。這本書是當今世界上最系統的渣漿泵設 計專著。
(責任編輯:admin)
|